| 南宫NG·28 |
绿松排排,绵绵无际,在碧海蓝天之下,更显郁郁葱葱,这是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陕北榆林的夏日景象。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,记者来到榆林,探访沙地生态修复的奇迹。全球荒漠化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增幅扩张,110多个国家、10亿人口深受其害。
在中国,经过艰苦卓绝的治理,沙化土地面积连年持续缩减,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。榆林正是我国荒漠生态修复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。
蓝图绘到底榆林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。史载,榆林在秦汉时期“沃野千里、庄稼殷实、水草丰美、群羊塞道”。清朝以来,由于战乱频繁、过度垦殖,榆林生态日趋恶化。榆林市市长李春临告诉记者,新中国成立时,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只有0.9%。
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,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,390万亩牧场沙化、盐渍化、退化严重,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。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.3亿吨,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。
新中国成立后,榆林市委、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,“北治沙、南治土”,“一届接着一届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”。1985年,原榆林地区行署出台了允许个人承包国有和集体荒山荒沙的政策,实行“谁造谁有,允许继承和转让”。
5年内,全区承包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、企业有20多户,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有648户。治沙英雄石光银和牛玉琴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典型人物。石光银是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号村人,从小饱尝风沙之苦。
1984年,他与乡政府签订合同,承包沙地3000亩。34年过去,石光银已累计治沙25万多亩,形成50公里长、6公里宽的沙漠林海。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牛玉琴1985年与丈夫承包了万亩沙地,植树10万株。
丈夫去世后,牛玉琴继续坚持治沙30多年,累计在沙区造林绿化11万亩,植树2800多万棵。党的十八大后,榆林市投入资金28亿元,启动了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,在北部沙区建设樟子松、长柄扁桃、沙棘等百万亩基地,打造横山县哈兔湾,榆阳区掌盖界、昌汗界,神木县麻场梁等规模在5万亩到10万亩的大型防沙治沙示范点。
像石光银、牛玉琴这样的治沙先进人物,在全国沙区还有很多。像榆林这样下大力气治沙添绿、修复生态的地方政府,在全国也有很多。正是他们成就了中国荒漠生态修复的累累硕果。
沙海变林海经过不懈努力,曾经遍地黄沙的榆林,林木覆盖率已经提升至33%,初步形成了带片网、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。榆林人工林海向沙区推进了400公里,堪称“人进沙退”的人间奇迹。沙海变林海,榆林湿地面积提升到69万亩,不仅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,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也不断丰富。
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,有国家Ⅰ、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,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,各类古树名木2221株,已建立6个自然保护区。最让榆林人感到高兴的是,如今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,天空总是那么湛蓝。榆林市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,全市扬沙、沙尘暴天数比5年前分别减少了26.13%和54.55%。
巨变的岂止是榆林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告诉记者,经过生态修复,整个三北工程区55.7%的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实现稳中有升,野马、藏羚羊等种群快速扩大。18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,有71%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。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3个监测期保持净减少,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.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,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。
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黄河泥沙公报显示,黄河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锐减到目前的3亿吨左右,减幅高达80%。中国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,实现了由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,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,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,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誉。黄沙变金沙沙区多是贫困地区,也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。全国830个贫困县中,有290个位于沙区。
可喜的是,伴随着绿进沙退,沙区人民群众正稳步减贫。今年春天,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村民赵来兴和其他村民一样,从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搬进了14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。赵家峁村这片小楼是国家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迁项目,统一规划设计,家家有小院,每幢小楼成本价20多万元,每户村民自家只掏5万元。
赵来兴原先怎么也想不到能有现在的好日子。要知道,赵家峁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、破窑洞村,全村754人,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多达470人,村民人均年收入仅1100元。如今,这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已成功脱贫摘帽。
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说,要感谢生态改善。近年来,伴随着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,榆阳区着力打造杏花景观带。
巧合的是,赵家峁在生态修复中大力发展果木,近年已种植葡萄150亩、山地苹果150亩、酥梨30亩,林木覆盖率提高到52%,恰好就在这条景观带内。于是,赵家峁不失时机打出“杏花溪谷、峁上人家”“老家记忆、难忘乡愁”牌,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时令水果采摘、旧农居体验等近郊乡村旅游,获得成功。2017年,赵家峁村集体经营收入220万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1.44万元,林业贡献率高达40%,实现了整村脱贫。
目前,榆林市各类经济林已发展到400多万亩,其中红枣170万亩、核桃32万亩、“两杏”80万亩、长柄扁桃40万亩、山地苹果65万亩、海红果5万亩,初步架构起红枣、“两杏”、核桃、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,形成红、黄、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,建立起集产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。全市林业年产值达72亿元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,全国沙区经济林果已达540万公顷,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,占全国年产量的40%。绿色沙产业已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贫困户精准脱贫、农民致富的拳头产业。
以三北工程区为例,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。昔日危害人间的漫漫黄沙,正变成脱贫致富的金沙。(记者黄俊毅)。
本文来源:南宫NG·28-www.xbbww.com